2014年3月19日

【文明終結以後:《古文明救兵》觀後感】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敬請留意)



六十九年前的今天(319),希特拉簽署了一項秘密法令,稱為《帝國毀滅令》(筆者譯,英文及德文原名為Demolitions on Reich Territory DecreeBefehl betreffend Zerstörungsmaßnahmen im Reichsgebiet),通稱為《尼祿法令》(Nero Decree);當時納粹帝國的歐洲爭霸戰已近尾聲,不可一世的希特拉亦成強弩之末。由英美法蘇等國組成的盟軍,東西夾擊,向著德國本土步步進逼,希特拉本人亦知道其帝國末日在即,因此頒下此令,要求德軍「將所有帝國領土內的軍事、運輸、通訊設施、工業設施和補給站,以及任何有機會被盟軍利用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皆盡行銷毀。」,即所謂「焦土政策」。在文藝片裡面,就可以用上以下的一句對白加以解釋:「我得不到的東西,我都不會讓你得到。(咬牙切齒地)」,廣東俚語中又稱為「一鑊熟」。

《尼祿法令》正是小說改篇電影《古文明救兵》(The Monuments Men)的背景,
由佐治古尼、麥迪文、姬蒂白蘭芝和標梅利等演出,如只看卡士不看歷史其實也甚可觀。雖然筆者認為以真人真事改篇的故事來說,本片論述過於簡單,例如「古文明救兵」的組成、尋找失落國寶下落的過程,又將戲中國家角色二元化,如只有以主角為代表的美國人才會善待國寶、為守護文物前仆後繼;而希特拉的德國就只是一味靠搶、居心不良,戰敗在即亦要與戰利品同歸於盡,是電影中明顯的反派;但同屬盟國的蘇聯軍隊亦被描繪得很貪婪、和德國一樣同樣是搶掠者。這樣的描寫手法令這個故事變得有點像童話一樣,其公式為:混世魔王要統治全世界,人類社會危在旦夕,正義英雄臨危受命,最後勇敢擊敗魔王,世界被拯救。用在以美國為勝利者的二次大戰作背景,及老舊的大美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下,難免令人感到有點俗套。

雖然如此,這個故事仍有值得玩味之處,首先其二戰背景是引人入勝的地方之一,雖然有別於一本正經的戰爭片,但二戰迷仍可在電影中重溫一次二戰後期的戰史:由諾曼第「登陸」、解放巴黎、進入比利時、突出部之役,直到攻克柏林後到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是沿著歐洲戰場的西線走。巧妙的是,《古》片雖然以戰爭片作包裝,但在主要戰場上卻沒有展開一場正式的廝殺。筆者另外要補充的是,以佐治古尼為首的主角們,踏上諾曼第的海灘,沿著盟軍的解放路線一路尋找文物,就有如《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湯漢斯帶著敢死隊走在前線,尋找賴恩的情形一樣(啊,當年飾演被拯救的賴恩,也是現在成為「古文明救兵」的青年麥迪文),頗有向這套經典二戰片致敬的味道;另外,主角們在德軍遺下的地洞發現大量金條和藝術品寶藏,則很有《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色彩。(剛巧《雷》和《奪》皆是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難道是導演向史匹堡致敬?啊,純粹筆者推測。)

此外,《古》片有別於其他二戰戰爭片的是它以一批被納粹搶奪的一批失落國寶文物和藝術品為主線,當然亦因為要追蹤和鑑別這些文物的緣故,而需要一支由歷史學家、博物館長、建築師、藝術家等各種專家組成的「特別部隊」,「古文明救兵」這台戲才唱得成。這條主線除了令沉重和納悶的戰爭背景增加了較活躍的色彩外,也演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原來的本質和意義,正如飾演學者的佐治古尼在戲中的一場演說道:希特拉可以殺光(消滅)我們這一代人,卻不可以消滅我們的文明。雖然納粹德國被妖魔化在所難免,但無疑希特拉及其軸心盟友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對人類世界的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希特拉早年矢志振興疲憊不堪的德國,的確做到「強政厲治」,嬴得德國人的掌聲及歸心,但後來見到世界局勢動盪,認為有機可乘,發動對全歐的侵略戰爭,野心盡顯,狼相畢現;劇中希特拉的辦公室擺放的一道建築物模型,是計劃興建於奧地利林茲(Linz)的元首博物館,不過,希特拉更大的野心,是將首都柏林打造成歐洲帝國的新首都「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註一](在電影《希特拉最後的十二夜》(Downfall)中,也有一幕講述希特拉在辦公室研究該城的模型[註二])。如果他成功「統一」歐洲,他深信的民族優越論及大日耳曼民族主義勢必凌駕一切民族文明思想,姑且看他如何「善待」從各佔領區搶奪回來的文物 (或稱「戰利品」),便可窺見西方世界文明正面臨自文藝復興以來最大的浩劫,幸而同盟國最終能擊敗軸心國,集中營裡的猶太人才不致被滅種滅族、七零八落的中國才得以苟延殘喘、危在旦夕的歐洲文明才得以被保留,「大衛像仍然能迄立不倒(或金槍不倒)」、「蒙羅麗莎仍然繼續微笑」(電影中語),透過一場戰爭對古代文物的陰謀破壞與拯救的故事,便可知道保護歷史和文物並非只為了狹隘的「經濟價值」和「保育價值」了。

在香港,至今很多人還認為「歷史」是不切實際的東西;大學的「歷史系」是冷門科目;「懷舊」只是經濟社會包裝出來的一種潮流;「文物」或「古蹟」亦只有能在有經濟價值的前提下,才有被保護的價值;「歷史故事」,最多只能成為維園阿伯之類的人茶餘飯後的吹水話題。香港,成為了一個沒有「歷史」的人類聚居點,人們都是經濟動物。我們的文明起源在哪?我們的文化傳統在哪?恐怕有如納粹軍將歐洲藝術品收藏於某山區的礦洞之中,行藏不明了。更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文明自省和歷史承傳,卻有人立心不良地將錯誤訊息、偽歷史、假身份,植入沒有靈魂的我們當中。甚麼「自古而來」?甚麼「血濃於水」?目的亦只是要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或甚麼新的「香港人」,能在某國國旗之下感激流涕,以成就其所謂「民族團結」、「天下一統、千秋萬代」的所謂「強國夢」。



[註一]: 有關日耳曼尼亞,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lthauptstadt_Germania
[註二]: 電影選節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12cyC_J3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