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反思香港民主之路:民主世界是如何建立?】


    2014年過了四份之一的時間,世界局勢紛亂不休:先是東歐烏克蘭政局變天,俄羅斯伺機入侵,與歐美諸國展開自冷戰後最嚴峻的對峙;亞非歐交界的埃及,自幾年前推翻穆沙拉夫政權後,民選政府依然亂局不止;泰國反英祿政府的示威此起彼落,還未見有解決之象;馬來西亞航空一宗航機神秘失蹤事件,竟惹來全球多國的關注,大馬政府處理不善,「喪權辱國」;近至鄰國台灣,因與中國大陸簽訂「服貿協定」而惹來「賣台」爭議,大學生先後佔據立法行政兩院,馬英九政府武力清場鎮壓,台灣面臨民主化後最大的危機。

    再看香港本地情況,2014年正值政制改革討論最白熱化的階段:中共中央試圖掌控全局、特區政府派出以政務司司長為首的三人小組,展開所謂「有商有糧」的「諮詢」、由戴耀庭等學者提出的「佔領中環」行動還在醞釀、另邊廂便有學民思潮提出「公民提名」、甚至有主張修改以至廢除基本法的「全民制憲」運動。當中共中央突然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到上海訪問,意圖未明之際,民主派已就去或不去的問題亂作一團,近日又冒起「公民推薦」的提議,令人懷疑這是否政改討論的最後籌碼。亂象背後,其實只有一個核心問題:香港要走一條怎樣的路?
要仿傚歐美國家走三權分立憲政全民普選之路?或是走中國大陸地方鄉族式「圍威喂」的推選之路?近日在網路上,不時見到有些人提出一些對民主的看法:他們以近期的埃及、泰國及台灣作例子,試圖指出這些地方因「民主選舉」招致國家社會「亂局」,承平日久的香港應該「以此為鑒」,以「反思」民主制度是否適合香港為名,實際質疑「全民普選」以致否定「民主」為實。這些人嘗試鼓吹的,筆者稱之為「民主失敗論」

    民主制度的基礎是個人的自由與選擇,繼而是對他人的尊重及對權力的制約,這種價值應該是普世性的,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經過二次大戰極權主義的洗禮後,「民主」理應是全球人類追求的核心價值。筆者驚嘆今天竟然還有人鼓吹這種「民主失敗論」,亦實在不得不由此受感召而作出「反思」。提出「民主失敗論」的人,主要分作兩類:第一種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多數是專業人士,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在現行的政治制度下,他們有功能組別選舉的利益裙帶,可以在立法會、特首選舉或大陸的港區人大選舉,有一定的代表,「真普選」對這類人來說,是對他們的既得利益有損,自是抑制之而後快,當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也曾製造輿論(或愚論),以証明共和制度不適用於中國,繼而應該恢復傳統皇帝制度,這可說是「民主失敗論」的始祖,這種想法自私自利,筆者毋庸再談下去。第二種人卻是更為典型的香港人,他們表面看著埃及、泰國和台灣的「新聞片段」,便直接地認定「民主失敗論」,是目光短視,他們只沉溺於本土媒體段章取義的報導或評論而缺乏人文視野及歷史觀;只要求旦夕之安穩而沒有對社會及下一代更美好的追求和承擔。他們享受著言論自由帶來的好處而不自知,犬儒思維卻一直對自由理想作出破壞;以為時刻都在反思社會關心社會其實到頭來只是一種虛假的理性。

其實,只要打開世界史,便不難發現,全球所有成功的民主國家,幾乎都經歷過不少的跌宕:1215年,英國貴族頒布《大憲章》(Magna Carta)以限制君主權力,英國旋即陷入內戰,但卻奠下君主立憲制度的基礎;1775年,美洲大陸上的英國移民後裔為抵抗宗主國英國的高壓統治,群起反抗,最終演變成獨立戰爭,而有美國的出現,此後要經歷大半個世紀,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的廢奴政策引致另一場戰爭後,美國全民才得以解放,聯邦共和制度才更形鞏固;1789年,法國爆發了歐洲大陸首場革命,波旁王朝(Bourbon)被推翻,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被送上斷頭台處決,但新生的共和國卻換來白色恐怖浪潮,及後出現拿破崙的帝制復辟,隨後的一個世紀,革命之聲此起彼落,共和與專制交替,正是雨果(Hugo)筆下的《悲慘世界》(Le Miserable),直至二戰以後,法國才確立了穩定的共和制度,今天稱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The Fifth Republic);再說日本自1860年代開展明治維新,仿照西方實行君主立憲,最終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德國自1918年在一戰戰敗,首度建立了民選的威瑪共和國(The Weimar Republic),由於缺乏民主經驗加上內憂外患不息,致使納粹黨得以成功竊國,變成專制及侵略的惡魔,為國家和世界帶來惡夢;日、德兩國最後在二戰中慘敗收場,人民痛定思痛,才能在之後的半個世紀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今天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及德國的政治制度井然有序,成為民主制度的楷模,筆者要指出的是,這些國家的民主路是經過流血和戰爭,人民要經過幾代,才有今天的成果。

    相比之下,鄰近的中國大陸在1911年推翻了二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在民主的路上才是百年有餘,而今天正陷於共產黨的專制統治中,終點遙遙無期;附近的南韓和台灣,二戰獨立以後渡過了近四十年的威權統治,到80年代才實現民主選舉及政黨輪替,在民主的路上還是插班生。東南亞的印尼、泰國、緬甸也是在二戰後經過獨立、民主選舉失敗、獨裁或軍人統治、貪污腐敗不息,在民主的路上是新生兒。香港呢?在嚐過英國制度帶來的少許甜頭後,民主之路終究要自己走,而今天已走到一條分岔口:仿傚歐美國家走三權分立憲政全民普選之路?或是走中國大陸地方鄉族式「圍威喂」的推選之路?


    鼓吹「民主失敗論」的人,大陸地方鄉族式「圍威喂」的所謂「普選」,對他們來說已是「皇恩浩蕩」,或根本可有可無,如果可以保留他們的社經地位的話,其實回到滿清統治似乎也未嘗不可,就是要送他們的子侄「入宮」為奴也心甘情願。至於仰望真正民主普選的志士仁人,筆者只謂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真正的民主之路必然是崎嶇滿途,要有改變就必須有接受動蕩的準備,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將來是福是禍,終究還是我們自己來擔當。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