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國民教育的一課:從袁世凱的總統選舉看香港亂局(上)》

       先分享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發生在1913年,民國二年。當時,袁世凱剛從孫中山和革命黨手中騙得一個「共和國臨時大總統」來做。在1913年的中國,袁世凱大權在握,他掌有清軍最精銳部隊:北洋新軍,這也是革命黨被逼將辛亥革命的成果與其分享的原因。袁世凱看準時機,將時年六歲的宣統皇帝溥儀趕下台,給清朝結了賬,突然就變成了「共和英雄」,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一職,讓予袁世凱時,他的新軍部隊,也「過檔」成了袁家軍,從中央至地方,被安插在不同地方,埋下日後軍閥割據的炸彈。

       說是「臨時大總統」,當然不能讓袁世凱滿足。袁世凱就任後,就著手將「臨時」二字除去。1913年三月,袁世凱被指暗殺政敵、在國民黨中聲望甚高、並有機會問鼎總統位置的宋教仁,孫中山等人及同盟會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但正如前述,袁世凱坐鎮自己北京的地盤,又有北洋軍護駕,作為在野兼反對派的孫中山,也無能為力,「二次革命」很快「被結束」,孫等人成了通緝犯,流亡日本。

       在擺平了孫中山後,袁世凱倒算「跟足」遊戲規則:按憲法規定「諮詢」了當時的國會,並要求選舉正式大總統。相傳袁世凱天資聰敏,對於新事物學習得很快,也善於運用,因此他在晚清漢人官員當中官運亨通,並能做出出賣光緒拉倒維新在前,逼退溥儀騎劫革命在後,連兩朝皇帝的命運都受其牽扯,可見其「有勇有謀」。他不知從何處學會了「建立理論依據」的政治把戲,籌組了「憲法研究會」,類似今日在美國大行其道的「智庫」(Think Tank) 組織
,奪得了有關「共和」、「憲法」等概念的論述和話語權,為其日後修改憲法及復辟帝制舖路。

        反觀香港政界,就絲毫沒有這種意識了:「替補機制」出台,林瑞麟最初連「偽造民意」的功夫也省下,又沒有理論基礎,自以為有鐵票在手,於是霸王硬上弓,結果焦頭爛額。再追朔前年的「政改方案」,曾蔭權的功課也做得不好,如非民主黨早早倒戈,拉布之戰早就爆發了。特區政府在民生政策「懶懶閒」,「阿爺」的功課也是如此「HEA住做」,難怪連中央都面露不悅,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叫港人學好做「主人」。

        再講袁世凱,他在總統選戰中能善用擁戴他的政黨:「進步黨」,大玩政黨政治的遊戲,在國會中對衡反對派國民黨,及後袁的總統「正名」活動,「進步黨」就是其馬前卒,可以說是當時的「建制派」。1913年10月6日,國會投票選舉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參選人包括志在必得的袁世凱、其「頭馬」黎元洪、另外還有陪跑的伍廷芳等,情形有如我們今年的特首選舉,既有建制派參選人對壘,但其實又只有一人「被祝福」,另外又會加入一些在野派客串玩玩。以中國第一次選舉領袖來說,已經「似模似樣」了。雖然當年的總統選舉也是由國會七百多人推選的「小圈子選舉」,沒有全民普選,但袁世凱亦深明共和制度民意的重要性,不能忽視,於是學會了組織民間地區事工,策動了一批「公民團」,實由地痞流氓、便衣軍警組成,借「民意」之名,高呼擁護袁世凱出任總統,至於內裡是否有如民建聯傳說中的「蛇齋餅粽」招呼,或日薪三百元,就不得而知了。

        袁世凱同時很清楚選舉程序,為了避免國會議員「反對」,擅自離開議事廳,導致人數不足流會,他唆使「公民團」圍堵國會,出席選舉的七百零三名議員有入無出,連送外賣的也不得其門而入,變相「斷水斷糧」。君不見當泛民展開「拉布」時,建制派就有人提出「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後來真的開始通宵辯論,但結果卻是天未光,「布已剪」,又是建制派人士所為,真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回到1913年,當時公民團的「公民」高呼「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當然是袁世凱),你們(指議員們)休想出院(不是醫院,是指當時的臨時眾議院)」,七情上面,聲嘶力竭,可謂「交足戲」也。那些日前在立法會外收取日薪三百,參加所謂「反拉布」的「老臨」,實在值得學習學習。

(待續)

當時公民團的「公民」高呼「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休想出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